四时轮转,节气更替,当2022年2月4日凌晨4点50分36秒到来,春的气息悄然叩响了新一年的大门。这一天是农历正月初四,星期五,在料峭寒意中藏着破土而出的生机。
立春的由来,细想来很接地气。简单说,“立”是开端,“春”是生长,合在一起,即是“生长季的起点”。自秦朝起,我们的祖先便以这一天为春天正式开场的标志。它的确定依赖着太阳运行的轨迹,当阳光抵达天文坐标上的黄经315度时,立春便如约而至。千年积累的观察智慧,也是农事生活的重要坐标。是故此别小看这个节气,它背后
你可能听过2022是“无春年”的说法——是的,整个农历牛年(2021年2月12日至2022年1月31日)确实没有立春日。农历编排的自然结果。是这既非天意,也不带玄机,纯粹农历平年约353到355天,比实际太阳年短;闰年则长达383至385天,比太阳年长。时间差累积下来,就会让立春在农历年中“游移”,有时在年初,有时在年末,偶尔“缺席”,偶尔“双份”。专家早已澄清:“无春年”不过是日历上的巧合,和婚嫁吉凶全无关联,安心过你的日子就好。
立春的物候,藏着大自然的小动作。暖风轻拂,冰封的大地开始松动;“蛰虫始振”是泥土下的小生命,感知到温度回升,悄悄舒展身体;“鱼陟负冰”则是河湖中的鱼儿浮到水面,在未化的薄冰下游动,仿佛背着冰在嬉戏。是古人把立春的十五天切成三块,每一块都对应自然界的微妙变化:“东风解冻”这些细腻的观察,至今读来仍令人会心一笑。
民间立春的习俗,既热闹又美味。迎春活动延续了三千年,从古代帝王率众东郊祭春,到民间舞牛鞭春,都寄托着对丰收的朴素期盼。如今在部分地区,还能见到“打春牛”的仪式——泥塑的耕牛被鞭打,象征唤醒土地,催动春耕。而“咬春”更是舌尖上的仪式感:一张薄透的春饼,卷上时令鲜蔬,咬下去,仿佛把整季的鲜嫩都吃进了肚子里。,春卷如今早已火遍全球,在德国甚至成了中餐的“代言人”,虽然很多人已不知它和立春的渊源。是有趣的
立春的宜忌,是传统生活的趣味注脚。老辈人常说这天要“讨个好彩头”,故而规矩不少:别吵架拌嘴,免得一年口舌不断;避免杀生见血,图个平安顺遂;甚至不理发,认为头发如草木,春日萌发时修剪不吉。还有些讲究带点生活智慧——譬如说吧别赖床,早起活动顺应阳气升发;不搬家,因节气交接时气息不稳。至于“躲春”,主要是属虎、蛇、猴、猪的朋友需静处避喧,说是化解太岁压力。这些习俗如今看来或带点幽默,背后是人们对新开端的珍视与期待。
立春的养生,重在“顺时而为”。中医视春季为“肝的主场”,养肝即护阳。饮食可“减酸增甘”,少吃羊肉、海鲜等发物,多选山药、春笋、菠菜一类清甜蔬菜。身体要“动”不要“静”,晨起适度活动,老人别太早出门,避免寒气伤身。心情更需“松”别“绷”,戒怒戒躁——毕竟春风拂面时,谁愿带着一肚子闷气呢?
2022年的立春还撞上一桩喜事:它与北京冬奥会开幕恰逢同一天。当火炬在“鸟巢”点燃,那句“一起向未来”的口号,仿佛立春生机最贴切的注脚。制冰师刘博强作为火炬手感慨:“立春代表希望。”而田间地头的农民已盘算起春耕计划,盘算着大豆扩种、土壤轮作……土地不会辜负勤勉,正如节气永远守信。
当清晨微光刺破冬末的薄雾,不妨推开窗,深吸一口微凉湿润的空气——春来了,带着它草长莺飞的承诺。无论你遵循古礼咬春迎福,还是单纯走到户外感受风变暖、日光渐长,这一刻,我们都站在了四季崭新的起点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