啪! 2021年5月5日14点47分01秒,日历牌上“立夏”俩字儿被正式敲章生效。这一天农历辛丑年三月廿四,星期三。太阳溜达到黄经45°,北斗七星斗柄往东南方一指,夏天就算拉开帷幕了——至少,古人这么觉得。
☀️ 立夏?入夏?别急,先脱件外套
虽说立夏是夏季“官方启动仪式”,老天爷可没打算全国统一行动。按现代气候学的规矩,得连续5天平均气温稳在22℃以上才算入夏。2021年立夏当天,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才18-20℃左右,离“盛夏模式”还差一截儿。
真正被热浪精准命中的只有华南地区,福州往南一路到南岭,早早就尝到了30℃的“头啖汤”。而东北和西北的朋友们呢?他们还在春天里荡秋千呢!打个比方来说安徽阜阳,近几年实际入夏时间都在5月中下旬,2023年甚至拖到5月13日才热起来。
故而立夏这天,与其急着翻出短裤人字拖,不如先操心午后防晒——毕竟最高气温能蹿到27~30℃,早晚温差还足以让你冻一哆嗦。
🥚 立夏仪式感:从秤人到吃蛋的魔性操作
古人过立夏,可比发朋友圈认真多了!三大魔性风俗至今还在某些地方蹦跶:
1. “立夏秤人”:挂一杆大木秤,秤钩悬凳子,全家轮流坐上去称体重。古诗还调侃:“立夏秤人轻重数,秤悬梁上笑喧闺。”——活脱脱古代版体重打卡现场。
2. “吃蛋补夏”:鸡蛋煮熟染成红蓝网兜装,小孩挂胸前当护身符。老人念叨:“立夏吃了蛋,热天不疰夏!”(疰夏指夏季倦怠症)圆溜溜的鸡蛋,象征生活圆满,吃完仿佛能扛住三伏天蒸烤。
3. “炫时令鲜货”:江南人立夏必尝“三新”——樱桃红、青梅酸、鲥鱼鲜,或是嫩蚕豆、竹笋配麦仁。福州人则端出海鲜锅边糊(米浆涮锅成片,虾米蚬子熬汤),鲜得眉毛跳。“阳气暴涨,阴气退散”的转折点,养生要点就俩字:别躁!是
😌 养生玄学:睡觉要晚起,养心少生气
古人认为立夏
🌾 农民伯伯的生死时速:立夏看夏
对庄稼人来说,立夏是心跳加速的时刻:
📜 周朝开始的“迎夏大典”:皇帝带头过夏天
立夏的排面,早在战国就定下了!周天子率文武百官郊外“迎夏”,汉代升级为祭祀赤帝祝融的国典,全员穿红衣唱《朱明》,仪式感拉满。宋代更卷:皇帝赐冰块给大臣解暑,明代民间流行“尝新”,清代又加码秤人、煮茶、吃立夏羹……难怪蔡磊教授笑称:“立夏在古代,堪比双十一!”
❄️ 冷知识彩蛋
如今立夏的仪式感,或许只剩剥颗茶叶蛋,或瞟一眼温度计嘟囔“咋还不热?夏天,是你还没醒透的神经。是”万物疯长的劲头,樱桃红透的鲜亮,都在说:慢热的不毕竟老祖宗早看透了:生活如立夏饭,把平凡日子(白米饭)混上时令鲜货(豌豆笋丁),才嚼得出滋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