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到了四月,路边柳枝泛青,山间野花零星冒头,空气里就飘起了纸烟香火的气味。这是清明来了,一个专门用来和逝去亲人“说说话”的日子。2023年的清明节在4月5日,你要是以为只有那天才能上山,可就太为难自己了——老祖宗们说起来挺宽容的。
挑个好时辰,别让老祖宗“摸黑起床”
有人说扫墓得赶“五六点”,天蒙蒙亮就提着篮子出发,说是“左五右六”最吉祥。说起来真不用这么紧张。

上午7点到下午3点是最稳妥的时段,尤其9点至11点,阳光足、气场暖,既不怕露水打湿鞋,也不用担心下山时天擦黑。 下午3点后就不建议再上山了。老人家常说“日落阴气起”,倒不是真有鬼怪,而是山林傍晚湿冷,路也看不清,磕碰一下反而不美。 新坟旧坟时间差: 三年内的新坟,最好在4月3日前祭扫,尤其第一年亲人离世不久,提前表达心意更重要; 三年以上的旧坟,4月4日到8日哪一天去都行。 城里人别硬挤假期:如果老家远,提前或推后一周末完全没问题。打个比方来说豫东地区,不少人提前十天半月就扫完了,供品摆得诚心,心意一样传到。 扫墓不是逛公园,这些讲究得留心
到了坟前,先别急着点香。不是杂草丛生?是看看坟头碑上是不是蒙了灰?
动手整理:带上镰刀或手套,把杂草清一清,墓碑擦干净。这就像给亲人“打扫家门”,荒着容易让人误以为这家没了后人。 摆供品有学问: 水果选单数,三种或五种,譬如说吧苹果(平安)、橙子(吉祥)、香蕉(思念),别用空心的梨,寓意“离”不吉利; 糕点选糯米糕、发糕这类实在的,象征日子“步步高”; 如果带了荤食,记得用红纸垫着,不少地方只供素菜,怕杀生冲了清净。 烧纸别“抢快”:纸钱要烧透,火星全灭了再走。一阵风刮走半张纸钱,老祖宗收不到“汇款”不说,还容易点着枯草。 穿戴言行,心意藏在细节里
穿件大红卫衣去扫墓?小心被长辈念叨“不懂事”。
衣服素净点:黑色、深灰、藏青都行,别整得花里胡哨像去春游。 少拍“打卡照”:墓地自拍发朋友圈?真不合适。老辈人说闪光灯会惊扰先人,细想来更怕你嬉闹扰了旁人哀思。 祭拜顺序别乱:父亲→母亲→长男→长女…依次行礼。供品得所有人拜完再分,孩子偷摸拿块糕点?赶紧放回去!老人说这是“抢祖先口粮”。 尤为情况?老祖宗也通情达理
孕妇和体弱的:山路湿滑,烟火气重,实在要去就选上午10点阳气最旺时,待一会儿便回。 本命年犯怵的:戴个平安符壮壮胆,别太——孝心比生辰八字重要得多。 南北风俗差异: 北方人赶早,天刚亮就上山,讲究“头一份敬意”; 广东人从三月就开始“行山”,一诸位族约好日子,供品能摆满一桌; 江浙一带认准“前三后四”,譬如说吧4月1日或4月8日去,人少车也少。 心意比规矩更重要
曾见过一位老伯,提着一壶黄酒、两样小菜,在父亲坟前絮叨半小时:“家里新添了孙子,楼房盖到三层啦…”墓碑无言,他却笑得像在聊天。

清明终究是活人的念想,逝者的慰藉。供品丰俭由人,时间灵活安排,就算只带一束白菊,清掉杂草培把新土,心意已然足够。
小贴士:2023年清明若怕堵车,试试这些日期——
错峰老师给选择:4月1日、2日或6日、7日(人少路顺); 高峰慎选:4月4日假期首日(墓园人多到要排队)。 山林的风会卷走纸灰,雨水会冲淡泥土,蹲在碑前说过的话、理过的草、点过的香,都会变成一根线——牵着人间与远方,告诉你“他们说起来从未离场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