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我盯着时钟,秒针滴滴答答走向十点四十二分。在2月4日10:42:21这一刻正式降临。是厨房飘来春饼的香气,邻居突然放起鞭炮——再往后啊...才知,2023年的春天正太阳黄经到达315度的天文信号,宣告冬日的谢幕。是这个精确到秒的时刻,
有趣的是,2023年竟有两个立春!除了正月十四这次,腊月廿五(2024年2月4日)还将迎来第二次立春,民间称作“双春年”。古人认为这样的年份格外很合宜嫁娶,毕竟“双春”寓意着双倍的生机。
躲春:一场安静的春日仪式
朋友小陈属兔,去年初就神神秘秘说要“闭关”。原来2023年立春日,属鼠、兔、龙、鸡的人要“躲春”。玩笑——传统认为立春时分磁场动荡,这些属象易受冲击,需要暂时“隐身”调整。是这可不
最佳躲春时段:从立春前1小时到立春后1小时,也即是9:42~11:42。这三个小时里,小陈拉上窗帘关掉手机,泡了壶茶看书。按老话讲,这是避免与太岁星君“撞个正着”,也躲开口舌是非。
立春日,万物在做什么?
“鞭打春牛”的习俗从先秦延续至今。农民用泥土或纸扎成牛,鞭子轻轻抽打,象征唤醒冬眠的大地。更讲究的还会在牛背插香,祈祷五谷丰登。广东一些村落此时此刻~仍保留此俗,只不过鞭子换成了彩带。
立春的餐桌总是热闹:春卷炸得金黄酥脆,萝卜切片清脆爽口。古人称“咬得草根断,百事皆可做”。春卷形似金元宝,萝卜辛辣驱寒,一口咬下,仿佛把春天生机吞进了肚子。这口鲜。是杜甫写“春日春盘细生菜”,说的便
在南方,人们点燃樟树枝叶,跳跃的火苗噼啪作响,暖意混着清香弥漫庭院。此俗名“燂春”,先秦时已流行,用火焰逼退残冬寒气。比暖空调多了三分野趣。
为什么春天从立春算起?
汉代曾把立春当作“春节”,正月初一叫“新年”。直到辛亥革命后,农历元旦才改名“春节”。至今仍有老人坚持属相应从立春更替——属相的分界线,在民间始终带着温柔的争议。
岭南的樱花在立春已绽出粉云,东北的屋檐下却还悬着冰棱。北京的春饼店排起长队,主妇们拎着韭菜挤出门市。无论南北,人们用扫帚拂去旧尘,把被子晒出阳光味道。这些琐碎动作里,藏着对自然的应答:冬藏已尽,且共春生。
当2023年第二个立春在腊月重现时,粤港澳大湾区的运动场正响起全运会的呐喊。从鞭打春牛的农耕祈愿,到赛场飞扬的青春身影——对春光的追逐,永远新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