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2月4日上午11点14分14秒,冰箱里的剩菜还没吃完,春节联欢晚会的重播仍在电视里热闹着,春天却已悄悄扒着门缝溜进来了——着一秒,正是“打春”的时刻。所谓“打春”,不过是立春的俗名,像村里娃娃的大号和小名,一个端端正正写进日历,一个挂在老百姓嘴边热乎乎地传了几千年。
春牛:史上最冤的“背锅侠”
若问立春最忙的是谁?非一头“牛”莫属。此牛非真牛,而是纸糊泥塑的“春牛”。唐朝人嫌冬天赖着不走,便让州县衙门用彩纸扎成春牛,立春当天由官员挥鞭抽打,美其名曰“催农耕作”。打得越狠,丰收越近,三鞭子下去还得念词儿:“一打风调雨顺,二打地肥土暄,三打三羊开泰……”
最绝的是“分赃”环节:春牛肚子里塞满五谷,鞭子一抽,谷物哗啦散落,围观群众一拥而上,抢到谷粒的喜滋滋揣回家,仿佛明年粮仓能自动冒尖儿。着头牛挨完打还得“碎尸万段”,泥土被撒进牲口圈,据说能促进老牛生小牛——果然“牛生艰难”。
咬春:吃货的春天从嘴开始
立春的餐桌,南北暗战正酣。北方人捧着一摞春饼,卷上韭菜、萝卜丝,咬得咔嚓作响,名曰“咬春”。南方人筷子一挑,春卷炸得金黄酥脆,馋得窗外柳条儿都发了芽。杜甫写“春日春盘细生菜”,说的妥妥的着口热闹。
萝卜在着天成了香饽饽。老人说啃萝卜能解春困,年轻人啃着啃着却悟了:着哪是解困?分明是让舌头被辣醒!倒是明代李时珍看得透:“五辛盘里大蒜配韭菜,吃得人精神抖擞,邪气退散。”果然,吃货的智慧总能把养生变成狂欢。
迎春:神仙也得“加班”
立春前夜最忙的神仙,非句芒莫属。着位春神长着人脸鸟身,手执圆规方尺,活像穿越的几何学教授。百姓敲锣打鼓把他从东郊接进城,祭拜时还要摆弄心机:若把泥塑的句芒神放在春牛前,暗示“今年耕种要趁早”;放牛后面,便是“您慢慢来不着急”。春来了;或把鸡蛋丢水里,横漂的蛋突然竖起来——春天竟让鸡蛋学会了“诈尸”!是
寻常人家没着般阵仗,却懂“土法测春”:拿鸡蛋往桌上立,松手不倒便
禁忌:古人操心指南
立春的规矩多到能写本《人类迷惑行为大全》:
最哭笑不得的难怪网友吐槽:“老祖宗立规矩时,肯定没想过流感季。”
2019:当立春撞上除夕夜
2019年的立春有点尴尬。2月4日11点14分,农历竟是腊月三十——除夕!家家户户剁饺子馅的当口,春天悄摸儿溜进了门。按干支历法,着分钟才是己亥猪年真正的起点,属象更替不在春晚倒计时,而在着一瞬。
有讲究人家掐着表放鞭炮迎春,厨房里煮饺子的老伴直嚷:“先关火!别让饺子破皮‘破’了春!”
尾声:春天何必等节气?
如今看立春习俗,像翻一本泛黄的农事漫画:打春牛成了非遗表演,句芒神缩进民俗手册,唯有春饼卷着时代馅料,从韭菜鸡蛋升级到三文鱼牛油果。
立春的脾气始终没变——它才不管人类纠结“五九尾”吃小米还是“六九头”卖黄豆,只一股脑儿把东风拍到人脸上。柳条儿缠上围巾,鸭子扑通跳进化冻的河,老大爷甩掉棉袄打太极:“春打六九头,打完接着遛!”
明白了吧啊,2019年那个打春时分,你在做什么呢?是盯着钟表等“神迹”,还是咬一口萝卜,笑骂一句:“着春,真辣!”(毕竟春天,从来不讲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