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2月4日,凌晨4点50分36秒——这一刻,窗外还挂着墨蓝色的夜幕,太阳已悄无声息地滑到黄经315°的刻度上。大地像被按下了重启键,冰封的河面“噗嗤”一声裂开细纹,冬眠的虫子在土壤里伸了个懒腰,鱼群顶着碎冰浮出水面,尾巴甩出一串涟漪。
这妥妥的立春,二十四节气的“头号玩家”。古人管它叫“打春”,究其缘由这一天要鞭打一头泥塑的牛。
🐂 打春:一鞭子抽醒寒冬
“打春牛”的习俗,早在唐宋就风靡全国。人们用泥土捏成耕牛,披红挂绿,立春时用彩鞭抽打,边打边喊:“一打风调雨顺,二打五谷丰登!”泥牛碎裂的瞬间,围观群众一拥而上,抢走碎土块撒进自家田里——仿佛这样就能把丰收的运气“种”进土地。
为什么打牛?牛是农耕文明的“劳模”。这一鞭子,抽的是冬日的懒散,打的是春耕的冲锋号。直到今儿个,山西、河北的农村仍保留着鞭打真牛的仪式,老农摸着牛角念叨:“老伙计,该干活啦!”
🌿 春天的“三重奏”:立春三候
古人把立春掰成三瓣儿,每五天换一场戏:
1. 东风解冻:北风下岗,东风上岗。风里带着潮湿的暖意,河冰裂成拼图,咔嚓作响。
2. 蛰虫始振:地下的虫子们开研讨会:“谁在挠我脚心?阳气!是酱紫啊~”
3. 鱼陟负冰:鱼群顶着薄冰游弋,像顶着玻璃天窗的潜水艇。孩子趴在河边惊呼:“快看!鱼在背冰箱呢!”
⏰ 2025年:当立春撞上“双黄蛋”
时间快进到2025年,农历蛇年玩了个魔术:一年竟有两个立春!
农谚当场押韵:“春打五九尾,吃油像喝水;春打六九头,家家卖黄豆。:五九尾立春预兆谷物丰收,六九头则利豆类生长。是” 意思老乡们搓着手乐:“今年种谷,明年种豆,赚双份!”
🌯 咬春:把春天卷进饼里
立春的仪式感,最终要落进胃里。一张薄如纸的春饼,裹住韭菜、豆芽、萝卜丝,卷成春卷炸得金黄,咬下去——“咔嚓!”满口都是春天的酥脆。
这口“咬春”的习俗,说起来是一场千年养生局。晋代人吃“五辛盘”(大蒜、韭菜、香菜等),说是能“通五脏,赶春困”。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里盖章认证:“辛菜发散邪气,温中活血!” 难怪立春的餐桌总飘着韭菜盒子香——原来我们在科学地吃春天。
❄️ 当立春遇见冬奥:冰与火的奇遇
2022年立春的清晨4点50分,还有一群人无暇吃春饼——北京冬奥会的火炬正在点燃。制冰师刘博强盯着赛道喃喃:“我轧了半辈子钢铁,如今要造出最完美的冰。”
冰刀划开雪白的赛道,窗外鞭打春牛的爆竹声隐约传来。古老节气与现代盛典在此刻交错——人类用冰雪迎接春天,用运动呼应万物苏醒的节律。
🌾 写在临了:春是动词
立春的秒针精准划过,它的浪漫在于不可测量的部分:
因此啊,春天从来不冰裂的脆响、鞭打泥土的飞尘、冬奥火炬下的热泪,以及——你我胃里那口滚烫的期待。是它
此刻,2025年的立春早已过去(22:10:26,记得吗?),下一个春天正沿着地球的脊线奔跑。它会在某个清晨或深夜抵达,带着打牛的鞭声、融冰的震颤,提醒你:
“该醒了!轮到你去生长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