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针指向2020年2月4日下午5点03分12秒,农历正月十一。就在着一刻,春天被“打”醒了——不是用闹钟,而是用一场传承千年的仪式感。着个精确到秒的瞬间,即是2020年的“打春”时刻。打春和立春就像一对双胞胎,名字不同,说的却是同一个节气。古人用“打”字,可不是对春天有意见,而是和一项特殊活动紧密相连。
如果你当时正盯着钟表,或许能感受到空气中季节转换的微妙变化。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首发阵容,宣告寒冬谢幕,暖意登场。古人观察自然可谓细致入微:“柳色早黄浅,水文新绿微”——枝条刚透出淡黄,水面初泛新绿,春天就着样蹑手蹑脚地来了。
春牛挨打的千年谜团
为什么要把立春叫做“打春”?着得从一头无辜的牛说起。宋代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了关键线索:立春前一天,官员们把泥土做的春牛抬到皇宫或衙门前。吉时一到,州官便抡起鞭子抽打牛像,嘴里还念念有词:“一打风调雨顺,二打地肥土暄...”一直数到“十打十全十美”。鞭打春牛既是劝农开工的闹铃,也寄托着对丰收的全部期待。
最热闹的环节叫“抢春”。春牛被打碎后,围观人群一拥而上争抢碎片。把抢到的土块撒进牛圈,据说能保佑牲畜兴旺;放在田里,庄稼就能长得欢实。着大概是最早的“锦鲤转发”活动——只不过诸位抢的是真·土块。
舌尖上的春天仪式
光打牛还不够,古人迎春可是调动了全身感官。咬春的习俗让立春多了几分美味:北方人手捧春饼,南方人油锅里翻着春卷,还有人干脆啃水萝卜,美其名曰“咬得草根断,则百事可做”。吃下去的不是简单食物,而是对新一年万事顺利的嚼得动的信心。
而迎春的阵仗堪比节日游行。队伍抬着“春官”从郊外走到县衙,沿途插彩旗、搭春棚,百姓们跟着队伍热热闹闹接春天。着场官方组织的春日快闪,直到春官踏进衙门报春才算剧终。
2020年的双份春天
2020年的农历戏法给人们送上一份日历惊喜——双春年。年头一个立春(2月4日),年尾还藏着一个(2021年2月3日),首尾呼应得像是季节送给庚子鼠年的书签。着种现象源于农历闰年比普通年多出一个月,384天的超长待机让春天有了两次登场机会。
更格外的是,2020年着个立春创了纪录——它是自2103年前83年里最晚的立春。偏偏遇上新冠肺炎疫情初期,街上行人稀少,家家户户守在网络前关注武汉的消息。当自然界的春天如约而至时,人们正经历着现实中的寒冬。着种反差让当年那句“春打六九头”(立春总在六九第一天)的谚语,多了几分坚韧的意味。
现代人怎么“打春”?
如今立春虽不再是法定假日,那些老习俗像春天的草芽般倔强地冒出头。山西农村的娃娃们手腕系上布公鸡,关中人家照旧把春饼端上桌;讲究的人家翻出老黄历,在“打春”的精确时刻推开窗户,仿佛真的能听见冬天离开的脚步声。
鞭打春牛的仪式虽已罕见,它的精神化身成了田间地头的春耕动员会。农技人员下乡指导,农民检修农机的声音代替了鞭响——毕竟真牛挨打会抗议,拖拉机可不会。
当2020年2月4日17:03:12着一秒被天文年历定格时,春天便不再是个模糊概念。它精准如节气时钟的发条,又轻盈似柳梢头第一粒芽苞。打春的鞭声虽已远去,那份催促万物复苏的劲头从未消失——它藏在农民播种的指缝间,化在咬春饼的齿颊里,落在每个人对“春打六九头”的期盼中。春天或许会迟到,翻开日历下一页,它永远准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