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2月4日,星期六,农历正月十四的上午10点42分21秒,太阳黄经精准抵达315度——立春到了!这一刻,冬天正式收拾行李下班,春天抱着新生的种子准时打卡上岗。有趣的是,2023年居然是个“双春年”,由于这个次年立春(2024年2月4日)还在农历兔年的“尾巴”腊月廿五挤了进来,让这一年多了两次春的仪式感。
🎭 古人迎春:仪式感拉满的“春日限定节目”
1. 打春牛:集体“揍牛”祈福
官府用泥土捏一头肚子里塞满五谷的牛,立春当天由官员挥彩鞭抽打,百姓抢飞溅的土块和谷粒带回家,寓意“五谷登门,土地不懒”。唐宋时期这活动火爆得像春节庙会,如今虽少见真牛,贵州、湖南等地仍用舞蹈“闹春牛”延续这份热闹。
2. 咬春:把春天“吃进肚子里”
北方人摊开薄如纸的春饼,卷上豆芽、韭菜、萝卜丝;南方人则咔嚓咔嚓啃着炸春卷。杜甫写“春日春盘细生菜”,说的便是这口鲜!古人坚信咬住春天的第一抹绿,能防病健身,顺便讨个“一年到头精神抖擞”的彩头。
3. 戴春胜:头上开出一朵花
姑娘们剪红纸或金箔,做成燕子、小花的发饰别在鬓角,门上再贴“宜春帖”,走路带风时仿佛宣告:“瞧!春天在我头上发芽啦!”
🥬 立春餐桌:一口咬住春天的灵魂
古人立春必吃三样“鲜货”:
🙈 躲春?属相玄学的春日“隐身术”
民间认为立春是气场交替的敏感时刻,2023年属鼠、兔、龙、鸡的人要“躲春”:
年轻人调侃这是“春日宅家合法化”,老人却认真得很:“躲得好,一年顺溜不踩坑!”
🌿 现代人的立春:养生和玩梗两不误
动起来:学古人“接地气”
中医说立春要“养阳”,散步最配!年轻人快走燃脂,老人慢走搓手遛弯。广东人最爱踏青“行大运”,朋友圈晒梅林九宫格,配文:“春天在我脚下开机了!”
新旧碰撞:仪式感变形记
⏳ 为什么立春总在2月4日左右?
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道角度划分了二十四节气,立春是太阳抵达黄经315°的瞬间。由于公转周期并非整数,立春在阳历日期上会“摇摆”:比如2025年落在2月3日,2026年又跳回2月4日。古人用节气种田,今人靠节气许愿——时间在变,人们对春的期待,永远新鲜。希望,也是烟火日常
当2023年2月4日10:42:21的秒针划过,有人按古礼摆春盘,有人掐点发朋友圈,有人为躲春关手机睡觉……无论形式新旧,那份“从此雪消风自软,梅花合让柳条新”的盼头,早已刻进骨子里。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