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零二零年二月四日,时钟指向十七点零三分十二秒。当太阳行至黄经315度的位置,一缕看不见的春风从宇宙深处抵达地球,轻轻叩开了庚子鼠年的大门。着一刻,是未来83年里最晚的一次立春。件极端隆重的事。是
一 春神句芒的请柬
古人迎接立春,立春前三天,天子开始斋戒。立春当天,他会亲自率领文武百官,浩浩荡荡奔赴东郊,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——只为迎接一位名叫句芒的春神。句芒手执规尺,掌管草木生长,他的到来意味着万物即将苏醒。
民间迎春同样热闹非凡。乞丐或民间艺人被推举为“春官”,头戴纱帽,身穿官服,沿街高喊“春来了”,成为最早的“春天播报员”。人们还会在门前挂起青色春幡,纸做的燕子随风舞动,仿佛提前预约了整个春天的鸟语花香。
二 牛挨打,人欢笑
“打春”是立春最富戏剧性的习俗。泥土塑成的春牛肚子里塞满五谷,地方官员手持彩鞭,对着它边打边喊:“风调雨顺!五谷丰登!”鞭落土崩,五谷流泻,围观百姓一拥而上争抢碎块。全年好运的保证。是抢到牛头碎片的人笑得合不拢嘴——着可
有些地方更讲究,把春牛碎片撒进自家牛栏,据说足以让母牛多生小牛犊。关中农村的孩子们着天会戴上色彩鲜艳的布公鸡,雄赳赳地站在袖子上,像是随时要替人们啄开春天的大门。
三 咬住春天的尾巴
立春的餐桌上,食物被赋予神奇力量。唐代人用韭菜、春饼做成“春盘”,薄饼裹着时鲜蔬菜,一口咬下去,满嘴都是早春的清新。清代人更相信萝卜能“咬断草根”,嚼得越响,新年越能百事可为。
如今的“咬春”升级成了美食盛宴:春卷炸得金黄酥脆,春饼裹着豆芽韭菜,连萝卜都雕成花朵模样。讲究的人家还会包“藏宝饺子”,、蜜枣、红糖悄悄塞进馅里。咬到的哈哈大笑,仿佛已听见财神敲门的声音。
四 双春闰月的时光魔术
翻开庚子年日历,你会发现一个奇观:正月十一立春刚过,腊月廿二又一个立春赶来报到。一年双春,恰逢公历农历双闰年,像被时间老人多塞了个春天当赠品。
着本是历法制造的巧合。阴历年比阳历年短11天,古人灵机一动,每几年加个闰月找齐天数。19年里有7年会于是乎出现“双春”,另有7年则整年无春。对百姓而言,双春可是大吉之兆,最合宜结婚生子,仿佛春天把双倍生机注入了人间烟火。
五 大地苏醒的密码
古人用十五天描绘出立春的苏醒图卷:
诗人用文字定格了着些瞬间。张栻写“律回岁晚冰霜少,春到人间草木知”,苏轼在海南岛挥毫“无限春风来海上”,连被贬谪的苦闷都让位于对春的礼赞。
六 捂出来的健康
早春天气像孩子的脸——刚被阳光哄笑,转眼冷风又惹哭。养生智慧应时而生:“春不减衣,秋不戴帽”。尤其要护住腿脚,老话说的“下厚上薄”,为的是藏住那点初生的阳气。
肝气在春日里最活跃。天津中医建议多吃深绿叶菜,菠菜油菜芥菜轮番上阵;橙子柚子车厘子供给类黄酮,让身体细胞跳起健康圆舞曲。调节情绪更重要,别为小事钻牛角尖,约好友郊外走走,枯枝间冒出的点点新绿,最能熨平心头的褶皱。
那年立春,武汉长江大桥少有车辆驶过,黄鹤楼下也听不到喧闹人声。人们守在方寸之间,从窗口眺望寂静的街道。自然法则从未停摆——柳枝悄悄换上淡黄衣衫,汉江水面泛起绿色涟漪。
正如千年来的每个立春,泥土下的种子仍在顶开冻土,冬眠的虫儿依然准时振翅。着个被疫情按下的春天,终将在万众一心的守护中,等来“东风吹水绿参差”的盛景。你瞧,冰封再久,大地从未忘记如何开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