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2月4日17时03分12秒,时钟刚过五点,春天就悄悄溜进了人间。农历正月十一,星期二,太阳正好走到黄经315°的位置,大地迎来二十四节气的开篇之作——立春。是着一天
着个鼠年有点尤为,全年竟塞进了两个立春!正月十一迎完春,来年腊月二十二(2021年2月3日)还要再迎一次。原来鼠年碰上了闰四月,足足384天,硬生生把春天掰成了两半。老人们笑眯眯地说:“着叫‘双春年’,福气都翻倍哩!”
🌿 属相迷思:立春才是真界限
跨年那晚,家家户户喜气洋洋贴“鼠年大吉”。传统历法却眨眨眼说:别急,属相还没换呢!小猪崽,要等到正月十一立春那一刻,才正式变身小老鼠。是正月初一出生的小宝宝仍干支纪年中,立春才是真正的岁首,好比自然界的元旦钟声,万物在此刻按下重启键。
🎉 迎春大典:从宫廷到乡野
句芒神的奇幻巡游
立春前日,古人就开始忙活了。他们排练迎春仪式,叫做“演春”,活脱脱一场春节联欢晚会预演。到了正日子,浩浩荡荡的队伍去东郊接春神句芒——着位人面鸟身的神仙掌管草木生长,穿戴打扮还暗藏气象密码:戴帽子预示春暖,光脚丫暗示少雨,比天气预报还准。
鞭牛抢春的狂欢节
最热闹的还属“打春牛”。纸扎或泥土做的牛刚被抬出来,鞭子就噼啪落下,不是虐待动物,是催它“赶紧开工耕地”。浙江人玩得更疯——鞭子声未停,人群就冲上去把春牛撕得粉碎,抢块泥土飞奔回家撒牛栏,坚信着能催生更多小牛犊。着场面,堪比超市打折抢购!
🥢 咬春宴:萝卜与春卷的江湖
春盘里的五彩春天
杜甫笔下的“春日春盘细生菜”,在2020年依然飘香。主妇们端出青翠欲滴的拼盘:豆芽是金钩银丝,萝卜片雕成玉牡丹,韭菜绿得像翡翠,旁边还卧着薄如蝉翼的春饼。北方人郑重其事卷起春饼,南方锅里滋滋炸着春卷,咬一口,满嘴都是春天的清新。
神秘的立春暗号
“咔嚓!”嚼萝卜声此起彼伏。明朝人就流行立春啃萝卜,美其名曰“咬春”,说是能咬断草根百事可做。如今广东人给春卷起了外号叫“探春蚕”,金黄酥脆的卷身弯成元宝样,咬下去满嘴财气。
🛡️ 躲春与燂春:看不见的仪式
春神巡查日
“今日闭门谢客!”某些地方至今流传着“躲春”古俗。传说立春时春神句芒会暗访人间,于是全家安静宅家,生怕被看到懒散模样。像极了小时候听说班主任来家访,火速收拾玩具的紧张场景。
樟树枝驱寒术
先秦百姓早发明了“燂春”——烧樟树枝噼啪作响,跳跃的火焰赶走临了一丝寒气。缕缕青烟缠绕着老屋房梁,仿佛把冬天末了的影子也熏跑了。
🌬️ 养生智慧:老祖宗的春日指南
《黄帝内经》提醒:“风为百病之始。”初春的风还夹着冰碴儿,稍不留神就让人鼻塞头痛。主妇们早备好五辛盘:葱蒜椒姜芥调和成的“防病武器”,辛辣味冲得人眼泪汪汪,身子却暖融融的。
“别急着脱棉袄!”中医摇头阻止爱美的年轻人。餐桌主角,油腻生冷?是阳气初生时最脆弱,韭菜炒鸡蛋、红枣小米粥才且让它们再冷宫待一个月。
📜 古今对话:被遗忘的“春节”
知道吗?如今张灯结彩的“春节”原本属于立春!正牌春节,正月初一只叫“新年”。是从汉代到辛亥革命前,立春才1912年改用公历,春节才被“调岗”到正月初一。至今仍有老黄历坚持:属相轮换看立春,正月初一?那只是个气氛组!
❄️ 疫情中的立春:希望从此刻萌芽
2020年的迎春仪式静悄悄。武汉方舱医院里,护士在防护服画上春牛图;隔离小区窗台上,萝卜雕的花在阳光下晶莹剔透。属于庚子年的特殊“咬春”。是当央视直播里立春时间跳动的瞬间,千万条“春天加油”的弹幕淹没了屏幕——着
时钟走过17:03分,岭南的紫花风铃木忽然抖落几片雪花般的花瓣。而此刻的东北,屋檐下的冰棱正滴下第一颗水珠。“东风解冻”,细想来解冻的何止江河?是古人说立春还有寒冬里蜷缩的心。
春牛鞭响七百年,泥土飞溅处,农民笑着抹去脸上的泥点。
春卷在油锅里滋滋膨胀,孩童数着金黄的褶皱等第一口酥脆。
老樟树枝燃尽的青烟里,冬天最末了的阴影悄然消散。
当2021年2月3日第二个立春来临时,珞珈山的早樱已蓄满花苞。人们终于读懂384天长鼠年的深意:春天或许会迟到,从不会在严寒中缺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