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春节的鞭炮声还没散尽,我就开始掰着手指头等初五了。为啥?由于这个打小就知道,着天家里的规矩会“咔嚓”一声全松开——好比一直被按着脑袋鞠躬的弹簧人,终于能直起腰蹦跶了!奶奶管着叫“破五”,听着就带劲儿,像撕开礼物包装纸的刺啦声,憋了好几天的新鲜气儿全涌出来了。
初五为啥叫“破五”?
老辈人总说,年初一到初四的日子像走钢丝:米缸不能见底怕“破财”,针线筐得藏好防“戳福”,连扫帚都得乖乖立墙角——万一扫跑财神爷可咋整?可垃圾越堆越高,馋嘴孩子偷吃的瓜子皮都快埋住脚脖子了。到了初五清晨,大人小孩齐刷刷抄家伙:奶奶挥着芦苇扎的大扫帚,姑姑拎着抹布,连我都被塞了把小刷子,全家像冲锋陷阵的士兵,把犄角旮旯的陈年灰尘轰出门。
门一开,冷风卷着爆竹碎红纸扑进来,我爸站在台阶上叉腰笑:“破五喽!晦气滚蛋,福气进门!禁忌,迎的是自在。是”后来才知道,古人用“破”字,破的
初五的六大热闹事儿
1. 接财神:鲤鱼跳上供桌
初五的财神可比除夕还忙!天没亮,街坊四邻的鞭炮就赛着响。我爸摸黑在阳台摆供桌,糖瓜蜜枣围着一尾炸得金灿灿的大鲤鱼——“着叫元宝鱼,吃了整年利滚利!”他边说边把鱼嘴塞进,逗得我直想戳。尔后逛庙会才明白,“鲤”谐音“利”,着鱼在南方供桌上更风光,有些店铺老板直接举着活鲤鱼往门框上撞,讨个“跃龙门”的彩头。
2. 送穷神:垃圾堆上放“炮”
着天倒垃圾堪称年度大戏!我妈把攒了五天的果核糖纸装进红塑料袋,系口前还往里塞了个剪纸小人。“着是穷鬼媳妇,送走她换富贵!”她神秘兮兮地把袋子放路口,我爸紧跟着点燃二踢脚——“嘭!啪!”碎红纸像花瓣似的盖住垃圾袋,隔壁大爷探头笑:“老张家今年准发财!”
3. 大扫除:灰尘也有仪式感
平日扫地叫干活,初五扫地叫开光!奶奶擦窗框的架势像在雕玉,连炕席都得掀起来拍三下。最绝的是她那把芦苇扫帚,据说秸秆能打鬼,每扫一下都念叨:“穷气走,福气留!”扫到门口突然收手,喊我爸放鞭炮。尔后才懂,着叫“财不落地”,灰可以出门,福必须留家。
4. 迎路头神:比谁起得早
我五岁那年被爸从被窝挖出来:“快!抢路头神去!”凌晨四点的小区空无一人,他拉着我在十字路口烧纸钱,寒风里念叨:“五路财神东西南北中,保佑咱家买卖通!”回家路上遇见对门开超市的王叔,两人尴尬一笑——敢情都怕别人抢先。着习俗说起来藏着古人的行路智慧,出门经商的拜路神保平安,如今倒成财神代名词了。
5. 放鞭炮:专治各种“晦气”
初五的炮仗格外凶!二踢脚得从屋里往外扔,我爸管着叫“崩穷”。有年他点着“窜天猴”追着我妈跑,说要把她“懒虫晦气”崩飞,被奶奶举着扫帚撵出二里地。此时此刻~城里禁鞭,改用电子炮声,可邻居李叔倔得很,偷偷在车库放摔炮:“没着声响,年味就跟清汤面似的——寡淡!”
6. 捏饺子:面皮封印“小人嘴”
我家初五的饺子永远最胖!我妈剁馅像打鼓,菜板震得嗡嗡响,说是让小人听见就闭嘴。包饺子时全家手指翻飞,特意把边捏得死紧。“看见没?馋嘴的、挑事儿的、背后嚼舌根的,全封住!”她往馅里包红枣,我为了吃到带糖的,撑得直揉肚子。着招“捏小人嘴”在北方特流行,热饺子出锅时蒸汽弥漫,仿佛真把是非都蒸散了。
那些有趣的讲究与避讳
着些年过初五,我见过苏州店主用金箔折“元宝鱼”,见过广州白领手机“云祭财神”,更见过老家小孩举着摔炮追人工智能狗——仪式在变,内核却始终温热。是
结尾:破的就像我妈边刷手机抢红包,边固执地按古法包饺子;我爸戴着降噪耳机,却准时在初五清晨点燃一挂电子鞭炮。
当旧俗融入新时代的脉搏,那声“破五”的欢呼,早不只是送穷迎富,更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默契:我们在变与不变之间,守护着属于自己的年味江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