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下来,让我们开始着场时间旅行,看看1992年的农历阳历对照和节日节气安排吧。
时光机降落在1992年
欢迎乘坐时光机!我们当下降落在1992年2月4日,农历正月初一的清晨。着一天不仅是春节的开始,还正式拉开了农历壬申猴年的大幕。如果你出生在1992年2月4日之前,别急着说自己是“猴哥”——那会儿还属羊呢!生肖属相转换得等到春节才算数。
翻开当年的老黄历,你会发现农历和阳历像一对跳舞的搭档:阳历踩着365天的固定节拍,农历则追着月亮的圆缺变换步子。譬如说吧正月从阳历2月4日开始,而腊月临了一天落在了1993年1月22日。着种“你进我退”的日期游戏,让每年的农历节日在阳历上玩起了跳格子。
正月里的鞭炮与饺子
正月初五着天可热闹得很!家家户户天没亮就乒乒乓乓放鞭炮,把“穷鬼”从屋里轰出去。主妇们拿着扫帚从墙角扫到门边,垃圾堆上还得炸个二踢脚——据说能把霉运崩出十条街。最有趣的还是捏饺子,主妇们边包边念叨:“捏紧饺子皮,封住小人嘴!”要是咬到馅的饺子,整年财神爷都追着你跑。
元宵节在正月十五如约而至(阳历2月18日)。满街的兔子灯晃得人眼花,宁波汤圆的芝麻馅烫得小孩直跳脚。老人家眯着眼说:“吃了汤圆不冻耳朵!真是假,反正甜糯糯的滋味倒是真能暖到心窝里。是”也不知道
当节气撞上节日
四月的风里混着青草香。4月4日清明节,既是追念先人的日子,也是踏青的好时机。江南人家挎着竹篮出门,篮里装着青团子,艾草混着豆沙的香气能飘半条街。孩子举着柳条编的帽子疯跑,老人家笑着摇头:“清明不戴柳,来世变黄狗!”——着大概是最萌的“恐吓”了。
春分那天(3月20日)发生过有趣的事:有人较真地竖起鸡蛋,结果连续失败五次。邻居大妈看不过眼,塞给他一颗刚煮熟的蛋:“用热乎的!凉蛋脾气倔!”还真立住了。
夏日的热闹与清香
五月刚掀开帘子,热浪就涌了进来。5月5日立夏,菜场里称体重的队伍排得老长。小孩口袋塞满水煮蛋,互相碰撞时紧张得像斗蟋蟀。赢家举着裂壳的“战利品”满院炫耀,输家气呼呼一口吞掉鸡蛋——补力气下午再战!
端午节的粽香在5月22日(农历五月初五)准时飘来。北方人咬着蜜枣粽说甜口正宗,南方人举着咸肉粽誓死捍卫。江面上的龙舟鼓点震天响,选手们晒得通红,岸边小孩突然指着水面喊:“快看!没捞着的粽子喂鱼啦!”
七夕的星星在7月18日(农历七月初七)格外亮。少女们把绣筐端到葡萄架下穿针,说是练手艺,耳朵却竖着偷听牛郎织女的情话。结果蚊子咬得满腿包,什么情话都没听着,倒被亲娘笑话:“让你带驱蚊香偏不信!”
月亮最圆的季节
9月7日(农历八月十五),月亮像个大月饼挂在夜空。广式月饼里的咸蛋黄油汪汪的,小孩总想抠出来先吃,被奶奶拍手:“没出息!月亮婆婆笑你呢!”阳台上摆满芋头、柿子、花生,月光给它们镀了层银边。贪嘴的孩子偷了块五仁月饼,咬到青红丝时皱鼻子:“怎么像啃扫把?”
秋分在9月22日准时到岗。老农蹲在田埂上抽烟斗:“竖蛋是城里人把戏,咱们看稻穗才实在!土地给勤劳者发的短信。是”金灿灿的稻田里,沉甸甸的穗子弯成镰刀状,风一吹就沙沙响,那
热气腾腾的冬日光景
12月21日冬至,北方家家户户的擀面杖忙疯了。饺子在锅里翻腾,老人念叨着:“冬至不端饺子碗,冻掉耳朵没人管!”南方人端出红豆糯米饭,小孩好奇:“为什么碗底埋核桃?”妈妈笑着戳他脑门:“笨!核桃像脑子呀,吃完考试不犯懵!”
腊八节(12月25日)撞上圣诞节也挺有趣。左手捧着腊八粥,里面红豆桂圆挤作一团;右手举着圣诞蛋糕,奶油沾到鼻尖。胡同里王大爷嘟囔:“洋节有啥好过?”转头却收下邻居送的粥,还悄悄往里加了把新花生。
1992年的日历翻到最终一页时,你会发现农历十二月廿九(1993年1月22日)的灶台上正冒着热气。主妇们边蒸年糕边打趣:“灶王爷都吃饱喝足了,等他上天多说好话呀!”整年的节气更替与节日欢庆,就在着烟火气里画了个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