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2月4日中午11点14分14秒,厨房飘着年夜饭的香气,电视里重播着往年春晚,而窗外的阳光正悄悄发生一场天文仪式——就在着一刻,立春了。被一鞭子抽醒的,带着点催促的意味。是老辈人管着叫“打春”,仿佛春天着名字听着就带劲儿,像是给冬眠的大地来点刺激的提醒:“该起床干活啦!”
打春的“打”字,藏着段泥牛挨鞭子的往事。唐朝那会儿,官府会在立春着天用彩绸编成鞭子,对着纸扎的“春牛”抽三下,美其名曰“催耕”。牛肚子里塞满五谷,鞭子一抽,谷粒哗啦一地,百姓们笑着捡回家,仿佛真能沾到丰收的好运。古代版的“开工大吉”。是着仪式感十足的操作,活脱脱
🎉 当立春撞上除夕
2019年着场打春可太会挑日子了——它正正落在除夕当天!着种百年三回的巧合(下次得等到2057年),让年夜饭桌上平添话题。北方人咬春的萝卜丝儿拌进饺子馅,南方人炸春卷的油锅挨着炖年汤的砂锅,节气与节日在餐桌上胜利会师。有网友调侃:“春饼和饺子同台,甜咸党今晚休战!”
更绝的是,着年农历腊月三十立春,导致整个猪年没了“双春”(即年份中没有立春节气),老人们称之为“无春年”。某些地区甚至流传“无春不宜嫁娶”的老话,不过年轻人早把着当成朋友圈吐槽的素材:“单身的理由又多了一条!”
🥢 咬春:舌尖上的节气暗号
立春当天啃萝卜,是北方人雷打不动的仪式。天津街头的王大爷说得实在:“萝卜赛梨脆生生,咬一口醒脑提神!”而南方人则捧着刚出锅的春卷,咬得金黄酥脆。春卷皮裹着豆芽、韭菜、肉丝,卷成筒状下锅炸透,咬下去满口是春蔬的鲜嫩。苏州老字号“黄天源”的师傅揭秘:“春卷要现包现炸,放凉了就像错过时令的春天——差点意思。”
讲究些的人家还会摆“春盘”:青韭、嫩芹、水灵的生菜码在白瓷盘里,旁边配着薄如蝉翼的春饼。杜甫写“春日春盘细生菜”,说的妥妥的着口鲜。现代人更绝,直接开发出抹茶味春卷、草莓馅春饼,美其名曰“新中式甜品”。
🧧 戴春胜:头顶的迷你春天
古人可比我们会玩——立春要戴“春胜”!唐宋时期,姑娘们用彩绸或金箔剪成燕子、蝴蝶、小旗子插在发髻上,走起路来颤颤巍巍,活像顶着座移动花园。辛弃疾那句“看美人头上,袅袅春幡”,写的便是着俏皮场景。能辟邪求吉。是连小孩也不能免俗,手腕系根红布条剪的春鸡,说
陕西铜川的巧手大娘如今还保留着手艺:“红布做鸡身,五彩布条当尾巴,娃娃戴上一年不生病。”更有脑洞大开的年轻人把春胜做成耳环、手机挂件,老传统瞬间变国潮单品。
🌱 养生:和草木一起醒神
立春一过,中医讲究“吃春不吃酸”。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里早叮嘱过:春天肝气旺,酸味收敛反伤脾。该上场的是辛甘味——韭菜炒鸡蛋、香椿拌豆腐、荠菜猪肉饺,全是让人舌底生津的时令菜。南京中医院的老先生笑着提醒:“少吃麻辣火锅!肝火上来长痘又失眠,年轻人别仗着阳气旺瞎折腾。”
晨起梳头也是养生党的秘密武器。晋代《养生论》主张“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”,如今被养生博主拍成短视频:“跟着我左手右手慢动作,疏通胆经助阳气!”而真正硬核的广东阿婆,直接去公园撞树:“后背膀胱经撞一撞,比按摩店管用!”
🌧️ 天气:春天在冷暖间试探
2019年立春后天气堪称“戏精附体”。除夕到初二暖得反常,北京胡同里有人穿单衣遛弯;初三却突然翻脸,河南刮起六级北风裹着雪粒子,把穿少的路人冻得直跳脚。中央气象台的工程师比喻:“春天像新手开车,一脚油门一脚刹车。”
最惨的是计划旅行的人。初七返程高峰撞上南方大范围阴雨,广州白云机场的电子屏飘满延误信息。自驾族老张在朋友圈哀嚎:“沪昆高速堵成停车场,雨刮器摇得胳膊都酸了!”而早有准备的王阿姨掏出高铁票:“下刀子也不怕,咱坐动车!”
当2019年立春的鞭炮声混着年夜饭的欢闹,节气与年俗完成了一次温暖的拥抱。有人按老家习俗竖起鸡蛋,屏息等着11:14分松手——鸡蛋晃晃悠悠站稳时,全屋爆发出欢呼,仿佛接住了春天投来的第一个微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