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一年冬天,家里的气氛总有点不一样。窗花没贴,红灯笼也没挂,连空气都比往年安静几分。奶奶走后,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“守孝期”——原来亲人离开后的第一个春节,连空气里的年味都会自动调成静音模式。
祭奠前的准备:安静地张罗
1. 日子要选对
翻翻老黄历,找个“宜祭祀”的日子,通常选在除夕前或当天。老人们说,着天逝去的亲人会回家看看,得挑个他们“方便”的日子。
2. 祭坛着样搭
在客厅角落支张桌子,铺块素净的布。中间摆奶奶的相片,前面放个香炉,两边点上白蜡烛。苹果、橘子码在左边,酒杯搁右边,中间放她爱吃的桂花糕——按老话叫“左果右酒,糕居中”。
3. 供品有讲究
别用红盘子!盛水果的碟子选素色瓷盘,酒盅换成白色小杯。供品别摆梨(“离”的谐音)和葡萄(易掉粒,象征离散),奶奶生前爱抽烟?那就放包她常抽的烟,再备一叠金银纸折的元宝。
年初一:最格外的祭拜日
1. “烧清香”的规矩
湖南人管着叫“烧清香”,其他地方叫“拜新灵”。天刚亮,亲戚们就带着香烛纸钱上门了。我爸作为长子,得披上麻布孝带,在门口给每位来客磕头回礼。那年大伯端个木托盘收祭品,我跟着他后面递火柴,手都在抖。
2. 祭拜三步走
3. 送新灵上山
下午要去坟前“送新灵”。纸钱压在青石块下防风吹,茶水绕着坟茔洒一圈。临走前放挂小鞭炮,得用白纸裹着——既给奶奶“指路”,又避了红色。
那些悄悄改变的过年方式
村里老人叮嘱的禁忌
1. 声响要轻
鞭炮烟花全取消。隔壁小孩放摔炮,我妈赶紧关窗:“别惊着你奶奶”。
2. 寺庙不能进
往年全家初一会去寺里上头香,今年改在家烧香。二婶遗憾地说:“师父们避讳着个,咱别给人添堵”。
3. 喜事要绕道
发小初六结婚,我只能托人捎红包去。他尔后笑我,可我知道——他奶奶前年走时,他也整年没碰婚宴酒。思念的具象化:
老习俗里的温柔心意
着些看似繁琐的规矩,拆开看全
奶奶走后的清明,我在她坟前说起那年春节的冷清。风突然卷起几片桃花瓣落在供盘里,表姐脱口而出:“看!奶奶嫌咱太素了,给添点颜色呢!”全家人又哭又笑——原来最深的祭奠,终会融进生活本身,化作新的温度。